70年70人“话”通信 | 闵士权:天上一颗星,人间几十载( 五 )

按照“651”会议确定作为科学探测卫星的“东方红一号”由结构系统、温控系统、能源系统、跟踪系统、遥测系统、天线系统、科学探测系统,以及作为试验项目的遥控系统、姿态测量和控制系统共9个系统组成。1967年提出保证播送《东方红》乐曲的要求后,在卫星技术总负责人孙家栋主持下,对卫星的组成作了若干修改和简化:能源系统只采用银锌化学电池组供电方案,去掉太阳能电池加镉镍电池供电部份;去掉科学探测系统和遥控系统;去掉姿态控制部份,只保留姿态测量用的红外地平仪和太阳角计。这样,最后确定的卫星系统组成是结构、温控、能源、《东方红》乐音装置和短波遥测、跟踪、天线、姿态测量7个系统。由于是首次研制,所以对每一个分系统的研究、设计、试制、试验、生产都是十分艰难的攻关过程。

1967年12月,国防科委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工作会议,审定了总体方案和各分系统方案,正式命名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东方红一号”。1968年1月,国家正式批准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任务书。

该卫星外形为球形72面体,直径约1米,质量为173公斤,采用自旋姿态稳定方式,转速为120转/分,利用太阳角计和红外地平仪测定姿态。为了利于全球视听,卫星采用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倾角68.44度的低椭圆形轨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