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79:中国汽车破茧新生 波浪前行( 七 )

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三个10年里,一汽、南汽、上汽和济汽等5个汽车制造厂投入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1966年以前,中国汽车工业共投资11亿元,年生产能力近6万辆,达到9个车型品种。1966年-1980年这15年间,中国生产各类汽车累计164万辆。从一汽解放投产后的20年间,中国汽车产量始终保持增长趋势。

可是,直到1978年,中国汽车年产量还不到15万辆,其中轿车不到3000辆。全国民用汽车拥有总量不足136万辆,占世界汽车总量的比例为3.5‰,还不到美国的1%。国内主要汽车品牌,如解放、红旗、跃进、上海等,在国际市场谈不上有什么影响力。国内主要汽车制造基地——长春、十堰、北京、南京、上海、济南等,全部年产量加起来还不足当时跨国汽车公司一个主力工厂年产量的一半。与此同时,世界跨国公司凭借强大的技术优势、资本优势、产品优势和管理优势,已经完成了对世界主要市场的瓜分。中国汽车工业面临着比新中国建立初期还要严峻得多的竞争形势。正是在这一年,邓小平在简报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建议搞合资经营”的内容旁,写下了“合资经营可以办”的重要批示。中国汽车工业的“合资企业”由此而来。1979年2月,一机部汽车局与北京市政府起草了《关于北京汽车制造厂和美国汽车公司合资经营吉普车公司的报告》。中美合资生产的BJ2020系列产品,曾在中国市场上风靡一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