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79:中国汽车破茧新生 波浪前行( 五 )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二个10年里,中国汽车工业的成长是比较缓慢的。到1965年统计,一汽累计销量为15万辆。不过,1964年,二汽开始在湖北十堰市筹划建设,这又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建设二汽的说法很早就有。第一次是1953年初,国家刚开始建设一汽时,毛泽东主席就说:“中国这么大,光一个一汽是不够的,要建设第二汽车厂。”当时正好是抗美援朝,前方需要的物资供应不上,运输不过去,直接影响到战争进程。到了1964年,国家经济形势开始好转,二汽建设项目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项目。当时的说法是,沿海是一线、中间是二线、山区是三线。那个时候,选址队伍曾经走到了秦岭,那里都是六七百米的高山,就有一条路,建厂根本就不可能。因为要公路,要运输,要材料进来,还要汽车出去。最后,一汽厂长,也是二汽厂长的饶斌顺着大山往外走,走到了十堰。十堰这个地方山不高,还有很多沟岔,沟岔里可以办专业厂。于是,二汽定址十堰,23条沟岔直接建设23个关联厂。

当年十堰只有一家打铁店,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可以传遍整个小镇。在这个丝毫没有工业基础的小镇,一汽负责建设的技术工人开始了艰苦的“创造”。最繁忙的时候,将近20万名建设大军涌入小镇,就连饶斌也过起了“点油灯、睡硬板床、吃苞米饭”的简陋生活,他们一心想着为了战备需要,要尽快制造出军事越野车和重型牵引车。跟着饶斌一起来的5人领导小组之一,后来在二汽出任技术顾问、总工程师、技术副厂长的陈祖涛,算得上十堰这座城市的总设计师和总规划师。因为当时十堰只有八户农民房子,连个村子都不算,而建厂的那些年,围绕这个城市产生的所有建筑、经济、人,几乎都是围绕汽车厂来的。可以说,正是当年这些人的辛苦和付出,才换来了如今十堰百里汽车城的欣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