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豆瓣正在变成“另一个微博” 但豆瓣不能死( 八 )

如果把文艺一词理解成“装逼”,自然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文艺青年”;如果将它理解成“对文学和艺术的爱好胜于其他”,那么用它形容大部分豆瓣老用户,就没什么问题了。一直到2012年,豆瓣都是一个“文艺青年”占大头的地方,上至豆瓣高层,下至普通用户,都会承认早期的豆瓣用户是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独立思考能力相对较强的一批人。

现在,已经不能用“文艺青年”一杆子打死所有的豆瓣的用户。从用户数量来看,2010年前注册的用户数量还不到现在总数的十分之一。阿北在2015年就说过,豆瓣早年打分的人里“文艺的比例要比街上的比例高些”,但是随着豆瓣评分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文艺青年也不再有那么大的势力。

2012年,豆瓣的日均PV(网页访问量)为1.6亿;到了今天,这个数字达到了10亿。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自然不全是冲着书影音来的。

豆瓣的主动分化和被动分化

注册用户基数增大后,豆瓣内部发生了分化。如今的豆瓣,以八组为分界线,共存着两个截然不同的用户群体。

在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和听过的音乐三大指数里,只要有一项数字特别高的用户,一般是被书影音系统吸引过来的早期用户,注册时间都不会太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