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捂脸笑”“哈哈笑”:网民对笑的表达是如何发展的( 二 )
电影《甲方乙方》(1997)剧照。
无论是语言,还是颜文字、缩写,或是绘文字、表情包、动图,从笑的角度来看,都是符号,都是为了更加快捷、准确、微妙地表达真正的笑意。
但从语言到动图的巨大跨越,证明了在网络时代的新常态下,我们在不断提高笑的水平,越来越逼近“相视一笑”的现场感,这也就促使我们能够重返笑的原初意义:人类为何以及如何发笑。
撰文 | 张向荣
01
“笑”到网上:千变万化,只为“你懂我”
上世纪90年代的初中语文课本曾选了周汝昌一篇有趣的文章叫《谈笑》。我人生中第一次知道,原来表达笑并不只有“笑”这一个字,还有诸如“讪”“诮”“哂”“嗤”“揶揄”“轩渠”“嗢噱”“解颐”之类;表达笑的声音也不仅只有“哈哈”“呵呵”“嘻嘻”“嘿嘿”,还有“盈盈”“咍然”“粲然”“冁然”之属,实在令人“喷饭”。
推荐阅读
- iphone12|?iPhone12“内裤蓝”, 遭网民毒舌“向垃圾桶”,掀退货潮
- 阿坝州网民和群主注意,这些行为要遭处罚追责!
- 日本女性机器人遭疯抢,内部结构看不腻,网民:在中国更好卖!
- 事件的伴随效应
- 5亿网民免费用的“流氓杀毒”软件,网友卸载后:电脑像新的一样
- 保护网民隐私人人有责 从安装SSL证书开始
- “现在的年轻人辞职都这么硬核吗??哈哈哈笑到喘不过气!”
- 银发网民三大件是购物唱歌短视频,年轻人却跟“记账”干上了
- 因为支付宝,日本网民哭了。
- 造谣后果很严重!网民散布“央行降息”不实消息被拘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