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捂脸笑”“哈哈笑”:网民对笑的表达是如何发展的( 三 )

笑,是反映内心的一种面部表情。“笑脸相迎”、“满面春风”、“满脸堆下笑来”,证明笑和脸的关系。“启颜”、“霁颜”、“笑逐颜开”,文气了些,说的却是同样的关系。“笑面虎”、“笑在脸上,苦在心头”,情况不同了,“反映内心”云云,要重新研究了,可是“面部表情”依然有效。

——选自周汝昌《谈笑》开头片段

这些词语无论是描摹笑的形态,还是模拟笑的声音,都能够极尽情态,如在眼前,很少会产生歧义。这是因为,当语言文字作为思想的载体、呈现的工具时,它的含义是相对稳定的。

“捂脸笑”“哈哈笑”:网民对笑的表达是如何发展的

记录改革年代早期相声的纪录片《笑》(1979)。

而网络时代的语言首要的用途是沟通、交流,不是单向度的呈现。这就使网络时代的笑与以往不同,一个网民该如何向对方准确传达自己的笑? 中文互联网上,最古老的方式当然还是语言文字。但肯定不能使用生僻文雅的词语,像上面说到的“讪”“诮”“哂”“嗤”之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