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鸡王叫价30亿,鸭王却无人问津,做鸭做鸡背后差距竟这么大?( 七 )

而在“做鸭”的历史里 , 撑起鸭界大品类的却是小小的鸭脖 。

1993年 , 40岁出头的江西女工徐桂芬下岗 。

她做过腊肠 , 卖过拆骨肉 , 调过饺子馅 , 都无疾而终 。

在去苏州散心时 , 她看到一位老爷子的店铺准备关门 , 写着“苏式酱板鸭大甩卖” , 马上买了一只充饥 , 没想到味道独特、好吃极了 。

最后 , 徐桂芬决定花6000元买下老爷子的配方 , 又在苏州城里挖了两位酱鸭师傅 , 回到南昌 , 成立了煌上煌——日后的中国鸭脖第一股 。

这一年 , 重庆人周富裕刚满18岁 , 也因为找不到工作 , 跑到武汉投奔大姐 。

姐姐做的是酱鸭生意 , 打杂的周富裕 , 每天凌晨三点就起床帮姐姐卤鸭子 , 卤着卤着 , 就卤出了周黑鸭 。

2005年 , 周富裕正式申请注册“周黑鸭”商标 , 开始公司化运营 。 跟煌上煌不同的是 , 周黑鸭拿下高铁站、机场、商业中心 , 鸭脖从此从低调的下酒菜 , 转型为上档次的休闲食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