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斥资1.4万亿美元砸基建,全球经济能看到曙光?( 四 )

即便基建资金可以顺利到位,印度想实现“通过提升现代化基建助力经济腾飞“的目标也面临着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债务和赤字的潜在威胁、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和印度财政体制困局。

债务、赤字是财政支出扩张的隐忧。次贷危机后,为应对外需波动对经济的影响,印度财政开始积极扩张,财政支出显著上台阶,赤字水平也显著提升。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印度政府杠杆率达到了67.2%的水平,显著高于中国和新兴市场平均水平,甚至高于德国等发达经济体。

打造“新印度”需要财政更加积极并给予更多资金支持。但是,一方面印度政府杠杆率较高,意味着政府部门难有空间继续加杠杆,另一方面,债务和赤字的继续上行将提升经济下行风险,特别是全球经济增长受到贸易摩擦的挑战,叠加外债不断增多而印度汇率持续趋贬。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是潜在风险。与中国相似,在扩张财政推进基建的过程中,印度也积极通过“隐性债务”的方式增加融资来源,以补充财政预算内基建资金的不足。以曼尼普尔政府为例,曼尼普尔政府在2015年起开始大幅提升隐性债务规模,从2014年的21.5亿卢比增长到2018年的54.8亿卢比,其中隐性债务限额(担保限额)从2014年的19.7亿卢比增长到2018年的73.8亿卢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