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100天,阿里的“造风”实验( 五 )

阿里想要的:寻找未知的可能性

后乔布斯时代的苹果、移动化转型的微软,在早期都遇到过颠覆式创新的“墙”。这是由于大公司整体转型的成本过于高昂,于是“公司基因论”因此诞生。

《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对此有过总结:已经取得成功的巨头往往擅长延续式的创新,更善于在当前很赚钱的模式上,提高产品性能或服务体验。而破坏式创新则能够帮助挑战者打开新的市场,从而击败成功的巨头,进一步占领原来的市场。

大公司更习惯于路径依赖的延续式创新,自身缺乏创新的动力和勇气,这一点在阿里身上却是个特例。早期有淘宝、天猫、支付宝,近两年有钉钉、盒马,阿里不断有现象级的产品涌现,形成了履带式的业务推进模式,也积淀出“因为相信,所以看见”的组织文化。

今年4月,逍遥子在清华大学分享了对创新、创造的思考以及“造风者”的四大特征:始终面向未来寻找机会;不追赶风口,而是创造风口;造风者永远来自更年轻一代;伟大的企业必须解决社会问题。

“老逍提出的要求是,找到用户产品的变量,有创业思考和用户洞察。”肖成志是UC资深的产品负责人,曾自主创业,如今又回归,带领一个情感类的新项目。在他的创业经验中,做一款能够商业化的新产品并不困难,但那不是阿里想要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