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出安全的底线”:互联网出行平台迈过安全这道坎( 二 )

中秋节当晚,“滴滴出行”的一个电话把北京姑娘小薇吓得不轻——“您的紧急联系人使用了一键报警功能,请尽快与他(她)联系确认安全……”

一边是嘈杂喜气的家庭聚会,一边是陌生的电子提示音,小薇的意识空了半秒,手里下意识拨出了父亲的号码——电话那端的父亲正在搭乘滴滴。原来是父亲误点系统报警,小薇这才松了一口气,“看来万一出了什么事,这些安全功能也真能发挥作用。”

2012年,互联网平台经济在中国落地生根,以滴滴为代表的互联网出行平台在中国迅速成长。然而,随着安全事故的发生,互联网平台经济却面临越来越多的公共安全问题的质疑。

经过一年的艰难蜕变与摸索,依托于互联网而生的出行平台正在重塑安全意识,在线上、线下强化安全能力,公共安全正在深入出行平台的血液和毛孔。

出行平台遇安全关

去年8月,58岁的张华民回到了老家河北石家庄,决定“开滴滴”养活自己。

新生事物没有难倒他。几年前还在宁夏打工时,张华民自己就用滴滴叫过车,虽然因为忘记付车费导致下不了单还闹了笑话,但他深刻地体会到,在交通不发达的地方,滴滴是个很方便的出行选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