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出安全的底线”:互联网出行平台迈过安全这道坎( 六 )

然而,互联网平台经济模式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业态,但是安全又需要有一个很强的顶层设计,互联网的弱连接和安全需要强手段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现在,滴滴将传统安全生产管理中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环节进行升级,增加了准入和教育两个环节,成为了一个完整的安全闭环。

比如,在平台准入环节,滴滴会对司机进行两次真实身份核验,一次是“三证验真”,车主在注册滴滴账号时核验其身份证、驾驶证和车辆行驶证;同时,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对司机的身份信息进行二次确认,也即“人像认证”,全部真实有效才可通过。

然而,就算以上注册审核环节司机全部通过,也难保在真正接单时换人换车,导致“人不符”。为了根除这个安全隐患,滴滴对司机端产品功能进行升级。司机在每天出车之前,都要进行人脸识别;每次接单之前,还要接受随机的人脸识别抽验,司机称之为“扫脸”。

滴滴出行技术副总裁赖春波介绍称,行程前的安全防护只是第一步,订单开始后最有效的安全保障是干预前置。

在乘客下单时,滴滴还会通过算法,帮助乘客匹配最适合的司机。例如在深夜打车的女乘客,大概率会被匹配到一个女司机或者历史信用良好的男司机。尽管安全匹配环节使得很多女乘客抱怨夜里打车比男乘客慢很多,但在事前预防中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