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出安全的底线”:互联网出行平台迈过安全这道坎( 四 )

去年,在不到100天内,顺风车相继爆发的两起恶性事件,引发舆论风暴。

张华民的快车虽然没受影响,但他明显感觉到,整个平台的安全管理都比以前更严谨了,判责时也更倾向于乘客,自己反而成了被提防的那一方,“会不会有点小题大做了?”

而作为事故平台方,滴滴则在尝试中不断检验,怎样才能防止意外发生?

事实上,随着近几年互联网平台经济在各个行业的野蛮生长,公共安全问题已屡见不鲜。

前年年初,无锡、天津、深圳等多地出现未成年人单独解锁使用共享单车造成的交通事故;前年10月,一名在Airbnb上预订了墨尔本民宿的顾客,遭到该房内三名男子杀害;今年3月,一位网约护士因为不会给病人插鼻饲管而甩手不干;今年8月,重庆一位唐先生租了一辆共享汽车,途中引擎盖突然飞出,引发交通事故……

诸多平台经济企业开始放慢脚步,反思自身的公共安全责任问题。

全面升级安全体系

对于安全事件频发的原因,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共享出行分会秘书长荣建认为,是互联网出行平台企业的自我定位出了偏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