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博故事到抖音随拍,中国社交真的没有“故事”?( 二 )

于是 , “讲故事”成了过去几年的社交赛道的必修课 。

Facebook 先后将 Stories 移植到 Instagram、WhatsApp 以及 IM 产品 Messenger 中;短视频鼻祖 Vine、职业社交平台 LinkedIn 甚至 Skype 都已上线类似功能 。

国内方面 , 微博于 2017 年 4 月开启“故事”功能内测;去年 12 月 , 微信大版本更新的 7.0.0 上线“时刻视频”;再然后便是今年 1 月的抖音“随拍”上线 。

不过 , 墙内墙外却是两种光景 。

相较于海外同行的屡试不爽 , 从立足熟人关系链的微信 , 到半熟人关系链的微博 , 再到脱离熟人关系链的社交媒体抖音 , 国内的“故事”讲得却一路坎坷 。

中国社交到底有没有“故事”?

01压力的本质是价值冲突

在微信及其掌舵人张小龙的“布道”之下 , 社交产品早已言必及“克制”、“压力”等字眼 。

这一概念其实并不是中国特色 。 在著作《群体性孤独》中 , 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在阐述过这么一个结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