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博故事到抖音随拍,中国社交真的没有“故事”?( 四 )

在外界看来 , Snapchat 就诞生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随着 Facebook 的走向普及 , 父母、老师、各路亲戚都成为了年轻一代的“好友” 。 Facebook 不仅不再是酷的代名词 , 甚至连发什么都成了头疼的问题 。

于是 , 上手门槛高 , 主打“阅后即焚”的 Snapchat 自然成了年轻人的乌托邦 。

但 , 只是这样吗?

02“洋故事”解不开压力

不能忽视的一点在于 , Snapchat 之所以成功“偷袭珍珠港” , 相当重要的因素是 Facebook 在切入移动互联网时慢了一拍 。

梳理当年媒体报道不难发现 , 彼时的 Facebook 正处于向移动端转型期 。 比如 , 2013 年 7 月的《连线》杂志便撰文 , 提出“只有移动才能拯救Facebook乃至互联网脱离所谓的“断点” , 从而让Facebook免于缓慢而痛苦的走向“死亡” 。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有个极为关键的先决条件是 , 美国电信业的强大基础 , 短信以极低成本得以普及 。 所以 , PC 互联网时代的刚需并不是即时通讯 , 所以 Facebook 这类社交网络(SNS)产品首先迎来爆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