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博故事到抖音随拍,中国社交真的没有“故事”?( 三 )

“我们时常感到孤独 , 却又害怕被亲密关系所束缚 。 数字化的社交关系和机器人恰恰为我们制造了一种幻觉 , 那就是我们有人陪伴 , 却无须付出友谊 。 在网络世界中我们彼此连接 , 同时也可以互相隐身 。 ”

一言以蔽之 , 特克尔认为社交网络的本质是一种“自我中心主义的单薄社交”:

1.社交网络能更以自我为中心:

社交网络不仅总能在打开手机后 , 带领用户完成一次从现实场景的逃离 , 营造一种“永远有人陪伴”的安全感;

2.社交网络是“人设”评价体系;

点赞、评论、转发等各种社交行为 , 降低了维护一段社交关系的成本 。 它们就像《黑镜》中的一次次打分 , 推动用户极力塑造一个“完美人设” 。

我们表面上有了对社交体验的掌控力 , 但反过来也将评价标准交到了别人手中 。

亲友、同事、客户……大部分人的社交网络承载了各种不同的关系链 , 各自又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体系 , 由此带来对“完美人设”复杂的评价标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