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博故事到抖音随拍,中国社交真的没有“故事”?( 七 )

无论是家庭录像 , 还是近两年兴起的 Vlog , 在“对着镜头说话”这件事上 , 国内一直尚未产生成熟的底蕴 。

2.多样化则在于 , 成熟的 PGC/UGC 内容消费文化 。

相较于国外有 Youtube 作为基础 , 并已经摸索出成熟的收入分成模式 , 最近甚至兴起由电影公司主导的精品短视频 。

国内早年由于缺乏内容生产土壤 , 土豆等 UGC 平台落败使得行业陷入停滞;而提速降费带来的短视频消费潮 , 也早已有微博等平台先行探索 , 实现了商业化的无缝衔接 。 不仅视频消费仍处于起步阶段 , 商业模式也仍以投放头部生产者为主 。

换言之 , 国内尚没有成熟的 Stories 内容的消费土壤 。

有个经典的表情包在社交平台广为流传:背面是“微博的你” , 呈现的是穿着情趣内衣“骚断腿” , 正面是“朋友圈的你” , 呈现的则是西装革履一脸严肃:

这背后说明的道理在上文已经聊过 , 关系链熟人比例越高其“社交压力”就越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