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畜拉人扛到智慧农机 阡陌之上的机械化风景( 五 )

2019年,从夏收到秋收,新京报采访人员在全国多地都亲眼见证了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与高效,说机器“完全解放了我国广大农民的双手”或许略有夸张,但绝对让农民普遍从重体力劳动中得以脱身。

5月底的夏收,在河南安阳,采访人员见证了新时代“麦客”跨区迁徙作业的繁忙场景。当地农民刘奎唐清楚地记得,以前在生产队的时候,每到夏收,每个人都要手拿镰刀抓紧时间割麦子,真是不能等,因为一旦过了时候,就要眼看着麦子烂在地里。而在5月24日,刘奎唐指着别家刚刚割完的4亩麦地,“这也就割了一个多小时,要搁以前,4亩地割完起码得四天”。他算了算自家的17亩麦田,所有农活儿最多安排两天,麦收工作也就完成了。

从畜拉人扛到智慧农机 阡陌之上的机械化风景

麦客们开着联合收割机跑遍了小半个中国。新京报采访人员 王巍 摄

过去,人们把替别人收麦子的劳作者叫“麦客”,当时他们的工具是镰刀。而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推进,手拿镰刀收割麦子的麦客们渐渐被时代抛下。从铁镰刀,到十几万元一台的联合收割机,效率上有天壤之别,人工割麦在全国的小麦主产区早已成为历史。联合收割机的“机手”,就是这个新时代的“新麦客”。每年5月份,仅在陕西渭南,就有16000名“机手”从家乡出发前往各地收麦,跑遍小半个中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