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畜拉人扛到智慧农机 阡陌之上的机械化风景( 六 )

9月的秋收,采访人员在河北与江苏再次目睹机械化农田作业的高效。河北张家口,新京报采访人员看到,大功率玉米收割机进场,一亩地收100块钱还能砍价,机器今年居然还有了升级版,不但能把皮去了,连秸秆都直接粉碎处理完毕,地里有农用车接着,当时就被“秸秆经纪人”给拖走处理去了。

有的收割机在处理时因为玉米皮没有剥干净,还落了埋怨。地里有村民感叹,以前在秋收时,进地里都害怕,玉米棒子纯手工一个一个掰,太阳又毒,一天下来累得胳膊抬不起来,即便这样也收不了两亩地,而现在有收割机,百亩地也变得轻松容易。在江苏太仓,水稻收割同样已不算重体力劳动。田间有大型收割机和打包机,稻谷有农用运输车“接送”,粮食加工中心有烘干机,收割再也不用跟阴雨天赛跑。

实际上,农业生产如今各个种类和“行当”都有机械化身影。在“马铃薯之都”乌兰察布,从种植到收获全程都是大型农机。在河北保定,花生收割机对当地人来说已经见怪不怪。在南方,开始有了甘蔗收割机的身影。农药喷洒,多地如今都出现了无人机植保队,操控者被称为“飞手”,一亩地庄稼几分钟喷完,最便宜的只需10块钱。依靠现代化的农机装备,在如今很多村合作社农场乃至大规模家庭农场,几个人就能完成数百亩农田一年两季的耕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