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到底有没有必要降息?( 三 )

图2:中美货币乘数比较

央行到底有没有必要降息?

图2中的蓝线显示: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美国货币乘数——M2中的“水分”越来越高,到达9.09倍发生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通过“零利率+QE+扭曲操作”向M2注入基础货币——加糖,结果是:货币乘数最低降到2.79倍;之后,“加息+缩表”,美国货币乘数开始提高,但到4.5倍“加息+缩表”停止,并开始“降息+扩表(QE)”操作。但图2红线显示:中国货币乘数一路高歌,已从2011年底的3.6倍提高到2019年中期的6.3倍左右。不仅屡创自身新高,而且远超美国。中国的货币地位、金融强度是否能够承受这样的“水分”?

我们坚决反对“大水漫灌”,但必须首先搞清“货币之水到底是什么”?中国绝大多数官员、学者均把M2当成“水”,这是可能存在误读。笔者认为:基础货币是“糖”,货币乘数是“水”,而M2应当是“糖水”。

M2中“糖少水多”是“劣质金融的源头”,其直接表象是:金融短期化。理论上说,货币乘数也叫货币流转速度。货币流转速度越高,金融周期越短;金融周期越短,金融短期化越严重,金融市场越倾向于空转套利,越不易生成资本。所以,对于实体经济为本、需要大量长期资本的中国而言,金融短期化则是中国经济和金融的“致命威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