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竞逐:谁将主导新科技时代?( 五 )

2003年,彭堃墀和郭光灿一同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晚于他们回国的吴令安,1986年在她的美国导师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物理系教授H. Jeff Kimble(杰夫.金布尔)的指导下,首次用光参量谐振腔实现光压缩态,压缩率高达4.3dB,创63%压缩率的世界纪录,吴令安为第一作者,文章入选美国物理学会相关的论文集。有采访对象告诉《后厂村7号》采访人员,这是当时世界上做得最好的一项量子光研究工作,凭此,就奠定了吴令安在量子光学领域的地位。

1987年拿到博士学位,吴令安回到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艰难开展实验。

冬、春两季,北京沙尘暴频繁,即使把窗户都封闭,光学实验设备也会被污染。

“大功率的激光器,光功率很强,光束打在镜子上,它会把空气里的有机分子烧在镜片上,就污染了。一污染,它的反射率就下降了。”吴令安说,当时不像现在有超净室。据她所知,彭堃墀在山西大学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也是折腾好多年。

最开始,吴令安也想像彭堃墀那样,做挤压态实验,但是条件不具备,折腾了几番,觉得太难了,也就放弃了,转向所需条件不那么苛刻的新方向——量子通信研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