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br> 水立方之夜,小米CC不止闻香识女人( 二 )

给你讲个逻辑。你会明白,小米发展史中的荣耀与伤痕,决定了今日的行动。而小米的发展,确实已到了一个全新的周期。

过去多年,尤其创立后4年,小米口中的几个词频率颇高:发烧友、跑分、屌丝。这种话语风格很快形成一种“飞轮效应”:“发烧友”激发了那些熟悉手机内在功能、参数的用户的强烈热情。除了所谓“玩家“,就是一群狂热的年轻人,尤其学生一族。2012年到2014年,我们看到过几个女学生因集体网购到小米手机喜极而泣的场景。还在村里见过深夜下载各种应用反复琢磨小米功能的少年。而各种“跑分”,佐证了它的性价比优势与平民精神等……

那个年代的小米,借助“品质+设计+效率+性价比+商业模式”的优势,荡涤了中国山寨机行业,驱动了本地产业链、生态链的快速形成,并让整个行业走向有序、协同。小米让无数普通的中国人尤其年轻人更快享受到了第一波移动互联网红利。

但是,延续下来,这种话语机制也导致小米形象持续固化:

1、过于强调发烧、跑分、参数、功能,导致它更能吸引玩家型男性用户。相对其他品牌,小米用户对手机认知成熟度较高,消费理性。小米经典产品之一小米4,就是那个时代的象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