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的智能化进程:海运物流非生即死的行业大考(12)

原本彭宥涛已经安排好了人员进行准备工作,就等着原材料到位。可直到原材料投产确认时,他才得到消息,货物仍然滞留在上海港口。尽管心急如焚,但他也只能先将新生产线暂停下来,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不可计数。

同样的情况,张旭(化名)也遇到过不少。作为货主,他并不是发货之后就万事大吉,一切交给货代公司了。

“一次国际海运至少要经历10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了纰漏,都会影响到最后结果。”张旭有一个常年合作的芯片生产商,这样的收货人是无法接受任何一次纰漏的。

“他们的生产线只要开启了,就永远不能断,一熄火就会造成上千万的损失,我可负担不起。”张旭每次发出他们的货,就会亲力亲为地接洽每一个环节,如果中途出现了问题,他甚至会自掏腰包将货物转为空运。

因此行业的智能化变革,对于他们来说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在采访人员深入行业进行多方采访调查时,发现从业时间超过17年的重庆浩航船运公司副总经理宋宏伟,对行业的智能化发展趋势有着独特的见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