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雷军,用互联网模式做实体经济的得与失( 二 )

然而,2018年在营收上取得了较好的增长,小米集团的股票却从IPO之后一路下滑,从2018年7月IPO的17港元左右价格跌到了2019年6月的8-10港元之间,接近腰斩。为此,进入2019年6月,截至7月2日短短一个月时间,小米回购股份公告达18次,平均不到两天就回购一次。小米股价的下跌,无疑是资本市场对于智能手机整体增速放缓以及不长期看好的观点体现。

早在2013年12月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和小米公司CEO雷军一时兴起立下了“10亿元赌约”:假定5年后小米营业额超越格力,那么董明珠给雷军10亿元,反之则雷军给董明珠10亿元。当时,小米营收316亿元,格力已经突破1000亿元;5年后的2018年,小米营收1749亿元人民币,格力电器营收2000.24亿元。虽然雷军输给了董明珠,但小米的成长性是有目共睹的。截止2019年6月,格力电器总市值约3400亿人民币,小米集团总市值约2300亿港元,约为格力电器的一半市值。

在小米创办之初,提出的小米模式是“硬件+软件+互联网服务”,从创办的第一天开始,小米是用互联网的模式做硬件。而在上市后首个年报发布时,雷军的提法是互联网模式做实体经济。从“硬件”到“实体经济”,这是雷军眼里小米模式的演进。创办之初,小米以智能手机为主;而到了2018年,小米的IoT与生活消费品营收达438亿人民币,占2018年全年营收的25%,进入了智能电视、互联网空调和互联网洗烘一体机等白家电市场。在某种程度上,白家电、物联网、人工智能助理“小爱同学”等被视为“实体经济”的演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