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鞋电商:野蛮生长,乱象丛生(14)

小仙儿就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他发给卖家的AntiSocialSocialClub被nice认定为假,被平台封号。但他觉得很冤:“这个品牌的做工,包括他们的出货都特别不固定。”

后来经过他和nice平台高管的沟通,最后协商出了一个结果:配合平台暂停销售这批产品,并且不影响以后的合作。

对于鉴定师来说,不同的类别、品牌、款式都有不同的鉴定标准,有的是看包装袋,有的是领标,他们每天看到的东西千差万别,这需要大量丰富的经验。

有趣的是,我问了大魁和郭宇同样的问题——鉴定球鞋是否“有标准”可循?他们给出了不太相同的答案:凭借几十年看鞋、摸鞋的经验,郭宇觉得看钢印、鞋垫下面什么字有点可笑。而大魁认为,对于某些鞋来说,鞋垫和下面的走线、胶水的味道等等都非常重要。

大魁大概描述了一下同款鞋的鉴定标准:“比如Jordan 1有200个配色,但1和2的中底都是一样的,细节方面,参考点是一样的。”他还说:“这些东西太核心了,没法儿具体说。”

每一个鉴定师的鉴定方法千差万别,球鞋鉴定又是一个基于经验的主观工作,没有标准,或者说无法标准化、流程化,这就是现在球鞋鉴定的现状。再加上货品的质量不稳定,比如品牌更换生产厂商、错版鞋等等,都加大了鉴定的难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