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窄的诗意与诗意的宽窄

科技频道提示您本文原始标题是:宽窄的诗意与诗意的宽窄

宽窄的诗意与诗意的宽窄

绘图/罗乐

□曹廷华

|名家简介|

曹廷华,男,1939年生,四川天全县人,西南大学教授。曾任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校图书馆馆长、教育部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中国作协会员,曾任重庆作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图书馆学会理事长等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西南大学校歌、校赋撰写者。著作有《文学概论》《美学与美育》《文艺美学》《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等及文艺学、美学论文多篇。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宽窄是个非常普通的平面空间概念,是可量度的物理存在,与诸如高下、大小、深浅、方圆等一样,见惯不惊,哪来什么诗意?于道路而言,它供行走之用;于河流而言,它供水流之用;于房屋而言,它供居住之用。在这样的层面上,宽窄没有生命感,似乎与诗意扯不上什么关系。如果我们把宽窄形成的空间当作人们衣食住行的生活场境,当作人们命运遭际的一段历程,或者当作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及人与自我关系的立足点和场所,宽窄就活起来了。如果其中渗透着诸如贫富穷通、盛衰兴替的变化,爱恨情仇、生离死别的纠葛,再加上岁月流逝、天地悠悠的感触,还能说它没有诗意吗?例如巷子,或宽或窄,或深或浅,或曲或直,但只要有人活动于其中,诗意就产生了。不然,陆游怎么会写出“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样寂寥而清新的名句?戴望舒怎么会写出《雨巷》这样精巧而鲜亮的名诗,“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深巷或雨巷宽窄的诗意,巧妙地化成了诗人笔下诗意的宽窄。宽窄的诗意化成诗意的宽窄,既可以说是“借‘宽窄’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也可以说它源于宽窄,超越宽窄。成都有名的宽巷子、窄巷子,不就诗意盎然,名享一方吗?记得读过一首《宽窄记忆》的诗,开篇就给了这宽窄巷子浓浓的诗意,“窈窕丰腴的巷子/装着一座城市的记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