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城光鲜的“面子”与破烂的“里子”( 二 )

乾隆、嘉庆以后,没有粮的旗人(就是不在军营编制内的)差不多无法生活,更说不上婚配。又才增设养育兵(不足年龄的,每月给少数粮食,是正兵的后继),可是这样也不能解决得彻底。

由于生活贫困,不少八旗闲散一生无粮饷收入,贫不能娶妻生子。从康熙六十年到光绪三十年(1721-1904年)的183年间,成都旗人的人口增长不过4.2倍,而同时期四川省人口增长达到了24.1倍。

成都驻防旗人处境艰难

清人周洵谈到成都驻防旗人的处境时,有如下文字立存:“多有数支子孙共食其祖遗之一分马甲者,……前清中叶以后,穷褛不堪者居多,因房屋为官给,甚有摘拆瓦柱,售钱度日,仅留住一间以蔽风雨者。”

旗人没有工、农、商业的知识和技能,缺乏谋生的本领。加之世代迁徙留下的习俗,满族人往往有钱就花,攒不下钱。

不少旗人的衣着,除少数官员比较整齐外,一般当兵的差不多都是穿得比较寒酸,最穷的冬天没有棉衣或者棉絮,经济情况稍好的也经常和当铺打交道。当了又取,取了又当,一时无钱取而怕“死当”的(当期满期不取即由当商处理),就赶紧去把利息付清延长当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