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城光鲜的“面子”与破烂的“里子”( 七 )

作为“满城”血脉的延续,刘显之对200多年来少城发生的一切,都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那条形如“蜈蚣”的城池一直活跃在他的眼里和心里。

其实,在每一个成都满蒙人甚至成都人心里,都保存着那只文化和历史意义上的“蜈蚣”。

1912年辛亥革命后,打破了满汉界限,改称“满城”为“少城”,改“胡同”为“街巷”。这个时候,少城的城墙和城门在一片破旧立新中变为瓦砾,少城内的建筑也大都被拆建或改建。城内的满蒙居民由鼎盛时期的两万余人,锐减至两三千人。

后来一些达官贵人来此辟公馆、另宅,使得一些古老的建筑得以保存下来。

秦张仪时的“少城”行政级别是县治,号成都县。虽然平时是商贾互市的经济中心,一旦有警,少城又成为大城的屏障。少城在靠西边的位置,因为兵患往往在西侧,所以这里至今有营门口等地名。

由成都建城的故事可以看出其悠久的历史和中华文明幽深的防御之术。

只是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少城这样的功能早已不存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