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在开源芯片领域找到突破口?RISC-V 会是一个绝佳机会!( 九 )

最后,罗国杰博士对于如何进一步提升开源 EDA 工具生态提出了三步:一是时限后端整合,解决芯片制造商接口和工具解决开源 EDA 与相对闭源制造是数据的矛盾;二是从开源硬件的角度,支持开源 IP 的 EDA 方法,以及推动开源 IP 与 EDA 社区的融合;三是建立 IP+EDA+开发数据的完善的生态体系,并实现工具和流程的流片验证。

论坛最后,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在读博士生余子濠带来主题为《基于 Labeled RISC-V 的芯片敏捷开发》的演讲。他为大家介绍了降低门槛开发的解决方案——芯片敏捷开发,并从其之前参与的研究项目出发,分享了敏捷开发的优势以及一些经验。

中国如何在开源芯片领域找到突破口?RISC-V 会是一个绝佳机会!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在读博士生余子濠

目前,芯片开发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和时间才能开展 , 并且具有一定的风险 , 芯片开发的门槛一直居高不下。在这样的背景下,其中的一个解决方案便是芯片敏捷开发,这种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开发成本,不过也需要三个前提条件:一个开放的指令集、一个开源的微架构实现以及一门面向敏捷开发法的设计语言。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先后设计出的开放指令集 RISC-V,并开放的其 SoC 实现 Rocket Chip 的项目源码 , 以及提出的一门面向敏捷开发的硬件构建语言 Chisel 正好就构成了实现芯片敏捷开发的「新三架马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