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叫6小时,这届年轻人在看什么?( 七 )

从身边观察来看 , 粉丝恰恰是最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之一 , 只要自家爱豆号召或参与 , 他们往往会冲在第一个 。

以郑云龙为例 , 他的职业生涯起点是舞台 , 但走红是因为综艺《声入人心》 。 在他成名之后 , 因为声入人心「入坑」音乐剧、话剧的不少粉丝都在微博晒出自己买的票 , 从韦伯音乐剧作品《摇滚学校》到小剧场口碑话剧《杏仁豆腐心》 , 更多人开始走进剧场 。

声粉和剧粉的摩擦一直都有 。 但不可否认的是 , 一档综艺带来的大众范围认知度的提升 , 要比小众艺术圈子奋力数年的声响大得多 , 而原本是小众圈层的焦点 , 上升到大众范围之后 , 舆论监督的力度也是以前不可想象的 , 这是好事 。

无论是戏剧、音乐(乐队) , 还是舞蹈 , 他们往往作品足够多(部分还不错) , 可观众实在寥寥 。 每一个小众艺术圈层都渴求新鲜血液 , 这一点《乐队的夏天》和《声如人心》都做到了 。

不可否认 , 观众艺术素养的提升和积淀需要时间 , 但根源性的艺术教育缺失不可能由综艺完全补上 。 至少更多(怎样都比原来多)的粉丝涌入 , 能够在一定时间内给予这些演员、乐队们更多机会和更多的金钱回报——不饿死才能继续做艺术这件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