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育儿实践各有不同,且不只关乎依恋( 二 )

研究表明,各种育儿之道在这些关键特征上的差异,对儿童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确实,孩子与父母或照料者之间的情感纽带或曰“依恋”(attachment)可以发挥长久的效果。

人类关系研究的核心,就是出自依恋理论的一系列理念。从本质上讲,依恋理论聚焦于“人类之间的心理联结感”。该理论关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来的亲密纽带,尤其关注亲子关系。

依恋理论的由来约翰·鲍比(John Bowlby)在1950年代形成了他在依恋理论上的一系列想法。二战期间他在伦敦的塔维斯托克诊所(Tavistock Clinic)担任儿童心理学家——其间他留意到了与母亲的分离或是失去母亲对儿童发展的毁灭性影响。

鲍比与加拿大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思(Mary Ainsworth)共同给出了母亲与小孩都有动机亲近对方以求生存的证据。他主张,母亲对自己小孩寻求亲近与安抚的欲望的敏感性,是形塑依恋和影响儿童发展的一项关键因素。

这一敏感性关乎母亲发现、理解和恰当地回应小孩发出的有关痛苦和威胁的信号的能力和耐心。如果宝宝感到很痛苦,一个能可靠地保持依恋的母亲将能与痛苦产生共鸣——她能发现痛苦,并有缓解它的动机,且能作出一系列安抚性的回应来实现其目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