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育儿实践各有不同,且不只关乎依恋( 四 )

这一文化潮流折射出向“以儿童为中心”的育儿途径的重大转变,它将小孩的各种需求置于其学习和发展的核心。

但也有人认为这一变迁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美国作家朱迪斯·华纳(Judith Warner)提出,依恋理论助长了一种追求“全方位母职”(total motherhood)的文化,母亲面临着极高的要求,得对孩子的需求“负全责”。她表示,依恋育儿令(尤其是)有工作的母亲不得不长期过一种一心二用的生活——家庭与工作兼顾——以服务于自家孩子的发展。

纳粹的育儿经现代西方社会强调并珍视我们独一无二的“自我”和私人情感世界的发展。依恋理论聚焦幼儿情感需求——及父母对这些需求的回应——的儿童中心主义取向与这套价值体系十分契合。

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看一看纳粹德国的育儿实践以及后面的几代人是如何想方设法与孩子建立纽带,我们当可对一个社会竭力灌输与依恋理论的主张截然相反的育儿之道的后果有所了解。

德国的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围绕纳粹教育家、物理学家约翰娜·哈雷尔(Johanna Haarer)的一系列著作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她的育儿手册《德国母亲与她的第一个小孩》(The German Mother and her First Child)由纳粹出版巨头尤利乌斯·弗里德里希·黎曼(Julius Friedrich Lehmanns)负责出版——至1945年一共卖出了60万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