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育儿实践各有不同,且不只关乎依恋( 三 )

世界各地的育儿实践各有不同,且不只关乎依恋

1986年,玛丽·安斯沃思河约翰·鲍比在美国的夏洛茨维尔。图片来源:Wellcome Library, London (AMWL:PP/BOW/L.19, nr. 23)顶尖的依恋研究者认为,小孩在婴幼儿时期若长期缺乏这种母性的敏感性,将会导致其认为世界对自己是冷漠的(unsupportive),是不值得去爱的。

自鲍比1969年出版第一部著作《依恋与失落》(Attachment and Loss)以来,就依恋这一主题已经有20000篇以上的期刊论文发表量。这些文献有力地表明,如果我们在小孩幼年时没有用心去照料,那将对其情感和关系生活造成严重的负面后果。

依恋理论的核心原则对当今西方的育儿理念有深刻的影响。而“依恋育儿运动”也以依恋理论的逻辑为基础,该运动提倡诸如与小孩同睡——婴儿或小孩和父母二人或其中的一人睡在一起——以及一旦小孩有需求就立即喂养等做法。

依恋理论还影响了与幼儿时期的日托时长及离开父母的时长相关的一系列政策。例如,瑞典的亲子假就相当充足,父母可照料小孩一直到8岁。此外,它还影响了早教实践的方针。譬如在英国,有关早教期间的“关键人物”(即孩子的主要接触者)角色也受到了依恋理论的启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