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育儿实践各有不同,且不只关乎依恋( 五 )

哈雷尔的手册的突出之处,在于它的育儿策略和理念完全与依恋理论背道而驰。某种意义上,她的作品可以恰如其分地用“反依恋手册”来形容。她认为,儿童在出生以后应该与母亲分开24小时,且应当被安置在独立的房间内。在她看来,这种做法的益处是可以防止小孩染上外人携带的病菌。此外也让母亲在生完孩子后能有一段休养生息的时间。

哈雷尔指出,在孩子出生后的头三个月里应该继续保持这种分离。母亲只有在受严格规定的母乳喂养期间才能见孩子一面——不能超过20分钟——且她应该避免嬉戏或拖延。哈雷尔相信,这种分离是婴儿的“训练体制”(training regime)里的关键环节。假如孩子在按计划喂养之后依然哭闹,假如身上是清洁而干爽的,假如给了玩具仍然没用,“那么,亲爱的母亲,坚强一点,让孩子自己哭就行。”

世界各地的育儿实践各有不同,且不只关乎依恋

《德国母亲与她的第一个小孩》,于1934年出版。哈雷尔认为,母职的目标就是把小孩教育成可以服从纳粹共同体的人。图片来源:Amazon在哈雷尔看来,儿童只是“前人类”(pre-human),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里并无迹象表明其有真正的精神生活。她深信,哭闹不过是婴儿打发时间的手段而已。她强烈建议母亲不要用搂抱或者轻摇之类的方法来安抚哭闹的婴儿。据说这将会导致婴儿期待一种同情的回应,最终发展成一个“肆无忌惮的小暴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