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防掏空小手册(27)

典型案例:中信国安集团

2019年4月28日,“15中信国安MTN001”未能按期足额偿付利息,已构成实质性违约。早在19年1月11日,因借款诉讼纠纷和股权质押较多,联合资信决定将公司和相关债项评级由AA+下调至AA-;4月27日,公司又新增2笔司法冻结,评级下调至BBB,评级展望为负面。

中信国安的掏空和混改有关,疑点重重的混改使得公司股东得以通过交叉持股、股权质押、担保等多种手段,在混改过程中逐渐把资产内部化,把国企私有化,最终导致公司被掏空。

从时间点上来看,混改之后的中信国安集团踏上了信用资质不断恶化的不归路,可能与混改之后公司错误的发展路径有关,但更大的原因可能就在于中信国安疑点重重的混改本身,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入主国安集团的民营企业似乎捡了“便宜”。相比较于中信集团来说,当时参与中信国安集团混改的民营公司都是五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而且以80亿元的价格拿下中信国安集团接近79%的股权,但是根据12年公司的财务报表来看,公司合并净资产将近155亿元,扣除子公司其他股东权益后,归属于母公司中信集团的净资产10.6亿元,经中联资产评估集团评估、并经国家相关部委审核备案的净资产评估值为21亿元。可以清楚的看出,80亿元占股79.06%的价格,已经与中信国安集团的合并净资产出现了倒挂,但如果以归属母公司中信集团的净资产看,评估值则溢价一倍。从这点上来看,参与国安集团混改的民营企业进入价格偏低,这也导致当时媒体对于这次混改的质疑声此起彼伏的主要原因,似乎有“国有资产流失”的嫌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