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入榜500强背后: 结构变革与平台经济价值(16)

当然 , 入榜的归类里 , 还有“零售”维度 。 这确实是小米2015年以来的风貌 。 未来 , 随着小米更加开放的品类扩张 , 它一定会扮演一轮成长的驱动力 。

对于小米商业模式的认知 , 考验着我们 。

2015年以前 , 小米有着苹果、亚马逊的面孔 。 2017年以来 , 小米有着苹果(品质)、亚马逊(品质自营)、阿里(开放平台+新零售+中台)、腾讯(内容及服务生态+变现)、Netfix(内容及变现)、Costco(利润观+品质+会员)、谷歌们(生态+物联)的面孔 。

这多张面孔里 , 依然不弃性价比、品质、效率 , 只是实现它们的机制与策略 , 比过去变得更为丰富而稳健 。

这种多面的风格 , 你在全球都很难找到同类的企业来对标 。 结合它的架构 , 小米体系自成一体 , 堪称一种“小米经济学” 。 若非要寻求一个词来总结 , 我想说一句 , 这是一种正在被重新定义的“平台经济学” 。

平台经济依赖用户高度参与、供需双方精确匹配、双边网络外部性、多样性以及大规模跨界创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