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入榜500强背后: 结构变革与平台经济价值(14)

2018年 , 小米IPO前 , 当它强调自身这一属性、以便海内外投资人观察时 , 许多人只会狭隘地观察小米的变现环节 。 由于它远低于硬件营收 , 于是外界就得出小米不是互联网企业、而是硬件企业的结论 。 由于小米不追求硬件终端综合的平均毛利 , 这等于否定了小米的互联网企业的属性 。

当小米强化“物联网属性”的时候 , 外界却又抓住它短期变现有限说它只是贡献现金流 , 完全忽视了它隐藏的商业模式的价值 。

事实上 , 刚才我们提到 , 小米从成立第一天起 , 就明确地定义自身为服务形态 。 你看看它当年一则招聘启事 , 尽管今日的服务内涵远非9年前可比 , 但若回归到服务的本质 , 此刻审视9年前的小米 , 它的初心令人敬佩 。

雷军与小米率先定义了“互联网思维” 。 外界揶揄多多 。 很多人只是停留在狭义、直观的互联网程度来理解它 , 忽视了基本的商业逻辑 , 雷军反而没有大谈直观的网络 , 而是将它总结为“专注、极致、口碑、快” , 并强调了开放与生态 。 而网络、技术不过是实现这类目标的工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