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进入“火炉”模式,这些特殊的“清凉”,让垃圾分类志愿者不觉得辛苦( 二 )

上海进入“火炉”模式,这些特殊的“清凉”,让垃圾分类志愿者不觉得辛苦

75岁的黄建明,每天从家里来回值守的小区3个小时,在垃圾箱房前一天要守4个小时,相当于天天“上班”了

在多稼居民区,像黄建明这样眷恋老家的志愿者不止一个,67岁的朱鹤良搬离小东门后,新家离的不远,受到老大哥黄建明的激励,也总往浦江公寓跑。除了早上和晚上各两个小时值守在垃圾箱房,他还参与其他社区志愿者活动,在滨江步道里捡烟头、帮着街道干部上门做普查,停不下来,也乐此不疲。

多稼居民区党支部书记邵林告诉采访人员,居民区从今年4月8日启动垃圾分类,当时,除了“浦江公寓”这个商品房小区外,征收中的“南浦地块”仍有10户尚未搬离的居民。“要开开心心地离开老家,也要干干净净地离开老家!”在街道和居委会的号召下,10户居民“站好最后一班岗”,全力支持垃圾分类。

上海进入“火炉”模式,这些特殊的“清凉”,让垃圾分类志愿者不觉得辛苦

多稼居民区办公室里的垃圾分类教具,卡通形象很可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