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进入“火炉”模式,这些特殊的“清凉”,让垃圾分类志愿者不觉得辛苦( 三 )

“都是相识几十年的老邻居,彼此有说不完的话,顺便也把垃圾怎么分类给聊了!”黄建明回忆起这10户居民全部搬离前的3个月,十分感慨。他告诉采访人员,自己顶多当着老邻居的面,教他们两三次,大家就基本搞清楚怎么分了。好多邻居还说:“老黄的面子一定要给,我们做不好垃圾分类,多没面子!”

这个月,最后一户老邻居乔迁新居,黄建明和朱鹤良便主动申请调动岗位,和其他6位志愿者一起值守浦江公寓的垃圾箱房。

老邻居换成了陌生人,是不是就说不上话了?黄建明却说没啥压力,只要对每一个来扔垃圾的居民笑脸相迎、笑脸相送,花上几天功夫,就成了熟人。

上海进入“火炉”模式,这些特殊的“清凉”,让垃圾分类志愿者不觉得辛苦

黄建明和朱鹤良兄弟俩难得抽查一次居民准备扔的垃圾。“你看,我说的吧,肯定分好类了,挑不出毛病!”黄建明说。

好多居民看到岁数这么大的爷爷每天要在垃圾箱房旁站足4个小时,都不好意思不分类了。志愿者们告诉采访人员,这个高档小区原本有9个垃圾投放点,本以为撤桶并点难度很大,可没想到实施“定时定点”才三四天,小区里乱扔垃圾的情况已基本绝迹,扔进垃圾箱房的垃圾也基本做到了干湿分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