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进入“火炉”模式,这些特殊的“清凉”,让垃圾分类志愿者不觉得辛苦( 四 )

“大家自觉分好类,我们就不辛苦,这比给我支一把遮阳伞都要舒服!”黄建明说,由于小区居民的分类不再需要操心,近期值守完垃圾箱房后,他便省去了在小区里巡查的时间,可以抽空约上老邻居,回访老家,再走走黄浦滨江段,看看风景,好不惬意。

担心“下岗”的志愿者阿姨

戴上手套,弄破袋子,当着居民的面,把剩饭剩菜和餐巾纸分开……这样的“言传身教”,68岁的志愿者杨庙贞本以为要坚持好几周,然而今年7月1日才开始推行垃圾分类的杨行镇世华佳苑小区却让她倍感欣慰。不到一周,杨庙贞已经基本不用动手,来扔垃圾的居民基本都能自觉分类。

“还有居民特地不让我戴手套,说不好意思麻烦我。”杨庙贞说,这些话放在这个大热天里,像一股凉爽的清风,让人心旷神怡。

上海进入“火炉”模式,这些特殊的“清凉”,让垃圾分类志愿者不觉得辛苦

世华佳苑小区里的垃圾箱房,箱房旁的水斗,箱房下的排水槽,还有地砖下藏着的送水和排水管道,都是居民自己掏钱建的,为的是方便居民扔垃圾后洗手,也方便保洁员冲洗垃圾箱房保持环境卫生整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