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三环再无“公关名媛”( 六 )

所以 , 那个时候公关公司的竞争很小 , 市场还是一片蓝海 。

在和奥美、博雅这些外资公关公司的接触中 , 沈琳也慢慢学到了更多关于公关这份工作的专业知识 , 加之台湾分部的同事Lisa经常给她发送当地关于公关的电子书 , 沈琳对这个行业的理解也更加清晰 。

随着公关需求不断扩大 , 外资企业供不应求 , 本土势力趁势崛起 。 凭借本土化的价格优势和渠道优势 , 蓝色光标最终在沈琳所在公司的招商竞标中脱颖而出 , 成为了“御用乙方” 。 签署合同的时候沈琳毫不犹豫 , 大笔一挥就是数百万美元的年费结算 。

类似沈琳公司这样的外资和IT企业 , 一时间成了蓝色光标的重点客户 。

2001年中国入世 , 越来越多的外资来到中国市场掘金 , 足够大的甲方市场迅速催化了公关市场体量的攀升 , 本土和外资共同入局瓜分这块诱人的蛋糕 。

一个事实可以侧面证明沈琳的经历并不算夸张 。

被称为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主营业务为代销美国PC机的瀛海威 , 其1997年的全年收入为963万元 , 而当年广告宣传费为3000万元 。 关于这家公司过往的是非暂且不提 , 但从投入规模来看 , 足见当时IT公司对公关业务的重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