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身“传”医,点燃更多新的生命( 二 )

一位遗体捐献志愿者从签订捐献协议,到身故后的医学处理,最终成为实验台上的“大体老师”,需要2年的时间。连日来,三湘都市报采访人员走进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聆听人体器官(遗体)捐献背后舍身“传”医的故事。

■采访人员 黄亚苹 实习生 薛欣妤 张雅婷

登记

一份大爱的开始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学形态学实验中心主任潘爱华从事遗体捐献工作近20年,他介绍,遗体捐献者如果申请捐献,应首先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微信公众号、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网站、当地红十字会、被授权的单位或组织进行登记。

之后,首先要到当地红十字会领取“遗体角膜捐献志愿书”。

据了解,红十字会先会向捐献者及家属告知遗体捐赠须知,经捐献者确认后,就为合格的志愿者办理《致遗体捐献志愿者的一封信》、《遗体捐献登记表》(一式两份)、《荣誉证书》、《捐献卡》等相关文件,其中,《捐献卡》由遗体捐献者随身携带。

移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