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身“传”医,点燃更多新的生命( 三 )

2年后才能成为“大体老师”

通常而言,学校在接到家属通知后,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遗体捐献者家属、遗体接收方需同时在捐献者身故地完成捐献确认手续,给捐献者家属发放《遗体捐献证明书》、《遗体捐献荣誉证书》,三方必须面对捐献者的遗体手持菊花,深深三鞠躬,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

从捐献者去世到真正为医学解剖所用,需要多久呢?一开始,遗体股动脉、颈动脉会被注入福尔马林,起到固定人体组织间隙的作用;再被泡入福尔马林池进行防腐处理。1年半至2年后,捐赠的遗体才会被投入教学和科研使用中,在医学上,他们被尊称为“大体老师”。

采访人员了解到,“大体老师”肌肉紧实、纹理清晰,整体呈暗灰色。经过了防腐处理,“他”更像是一具难辨真假的人体标本。在接下来5年至8年的解剖课程学习生涯中,学生们将在同一位“大体老师”身上操作,观察皮肤、肌肉、血管、神经、骨骼等结构,当他们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们会完成缝合,恢复遗体的遗容。

让人敬佩的是,“大体老师”将自己的身躯全然奉献给医学事业,宁愿学生们在他身上动上千万刀,也不要在其他病人身上错划一刀。事实上,遗体捐献者也是医学生生涯中的唯一的“大体老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