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身“传”医,点燃更多新的生命( 五 )

现状

8-15名医学生才一位“大体老师”

“人体的结构非常复杂,特别是神经系统,若是稍微动错了一刀,很可能就是致命的。”潘爱华说,“大体老师”让医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人体器官结构的位置与毗邻比例关系,全身系统、器官分布及神经、血管行程分布走向。

他表示,“大体老师”为基础医学教育、临床医学教育提供了教育资源;对外科医生而言,在“大体老师”身上进行模拟手术能减小失误率,“尤其是内窥镜技术、微创手术的发展,对解剖的要求更加精细。没有“大体老师”,医学临床工作和医学科研就无法开展,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

2013年至2018年,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年均接收37具捐赠遗体,但若按照6名医学生解剖一具遗体的标准,每年学院预计需要70到80具遗体,这其中还不包括用于医学科研工作的需要。

“8至15名学生共同解剖一具遗体,有时还需老师来演示,学生的实操状况很不理想。”潘爱华介绍,医学院遗体来源分遗体捐献、无名无主的尸体两种,按捐献情况,5年制本科班平均12人至15人共同解剖一具遗体;8年制医学博士班平均8人解剖一具遗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