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期食品成了热门生意( 四 )

一方面,源自传统渠道各个环节均有可能产生的“剩余”产品,临期食品的生意让原来的浪费变价值。

不少业内人士介绍,食品流通一般会经过品牌商(或进口商)—经销商—零售商等多个环节。通常情况下,线下商超和线上电商为了降低库存积压风险,不收超过保质期限1/3的国产食品和超过保质期限1/2的进口食品。以一年保质期的食品为例,国产商品过了生产日期往后的4个月,进口商品过了6个月,往往就不能进入常见渠道售卖。

徐鹏观察,因为市场情况变动,各上游商家很难做到精准预测,在批发、供货和售卖等各个环节都可能产生临期但还未出售的产品,这就导致了滞销品需要处理的局面。

在一些商家眼中,这恰恰是商机所在。“食品不应该有临期品,临期品只是资源错配,没有找到适合它的人。”邱喆说,善食者联盟就是要通过数据积累,让对保质期有不同偏好的人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商品。

雷勇认为,多年以来形成的传统清仓渠道非常分散,它们大多体量很小、位置偏远、无计划性和可预测性,商品的流通效率和销售速度很低。食品一旦从临期商品变成过期商品,对厂家和经销商来说就是负资产。好食期希望从源头来提高行业的流通效率,打造一种全新的“日期越近越便宜的品牌食品特卖电商”。“我们往往一天就能为厂商清仓几十万单的库存,线下即便是大型连锁店都是不敢想象的。”雷勇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