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印良品的「中国式」崛起与溃败( 三 )

但无印良品在中国的走红 , 不是因为价格便宜 , 而是中产阶级的追捧 。 它的走红和文艺青年的发家史紧密相连 。

80年代陶醉在琼瑶小说里的那一批人 , 90年代开始热爱摇滚 , 千禧年之后青春疼痛文学盛行 , 白衬衫和牛仔裤飘满了鼓浪屿的夏天 。

可中国2001年才加入世贸 , 2008年才举办了奥运 。 当时的社会还不懂得物欲横流 , 文艺青年的审美和消费需求 , 急促而热烈 , 投射到实物上 , 根本找不到入口 。

2005年 , 无印良品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个缺口 。

它以原研哉的「空」和「白」为设计思想 , 用「无品牌标识」但「设计简单好看」的款式 , 迅速收割了大批文青 。

价格定位中上 , 随后成为中产阶级的新宠 。

这给后来的批驳者提供了一种思路:无印良品如今的挣扎 , 是早期进入中国市场时对标「中产阶级」的定位失策 , 价格过高导致在下沉市场竞争时全面落水 。

这种观点把品牌如今的困局 , 只归因为品牌最初的定位问题 , 有点儿太绝对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