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印良品的「中国式」崛起与溃败( 六 )

一线城市里充斥着大量奢侈品、定制类品牌 , 无印良品凭借目前的工艺标准、品控能力和历史积淀 , 根本没有与他人较量的资本 。 顶尖商圈的购物中心宁可降低地租 , 会求着LV、Hermès入驻来拉高商场的受众定位 , 但无印良品还处在对租金讨价还价的食物链上 。

回顾大部分以高姿态进场的国外品牌 , 后期的出圈都是往下走的 。 肯德基从洋气的汉堡包 , 做成了6块钱一顿的大众早餐 , 优衣库从日本的设计 , 做成了99元一件基础百搭款 , 但偶尔出个潮牌联名款 , 也能和年轻人一块儿玩起来 。

但无印良品很少有过「往下」的姿态 。 它的一切 , 都给人过分严谨的距离感 。

店内的货架摆设整洁有序 , 按类型明码标价 , 店员礼貌而恭敬 , 地面光洁如新 。 这一切看起来无可挑剔 , 但还是缺了生活 。 烟火气一样的生活 , 本该是多点儿色彩、多点儿杂乱的 。

而今 , 面对一条、杂物社、NOME等线下生活杂货品牌的兴起 , 和网易严选等电商的强势 , 无印良品又急匆匆想要收回失地 , 陆续在河北邯郸、内蒙包头、江苏徐州等二三线城市开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