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印良品的中国式崛起与溃败( 七 )

这种消解首先从中产阶级和文艺青年开始。他们不愿意光顾无印良品,因为一夜之间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个品牌。

这背后是有原因的:抄袭大牌屡见不鲜,大量仿造设计中,到处外露的字母和帆布纹让大众对‘明显标识’的品牌产生反感,连LV和Gucci都守不住自己的老顾客了。

‘明显标识’虽然在品牌形象宣传中有重要作用,但也会让人觉得‘聒噪’。欧美传承百年的匠人有着自己的坚持:奢侈品,高端的产品是骄矜的,这种把LOGO印在产品外表的做法,太过‘简单粗暴’。

无印良品虽然没有品牌LOGO,但木色纹理和白色外壳,辨识度还是太过明显了。

过多的品牌曝光导致追捧者迅速增加,高端受众就丧失了对品牌的兴趣。他们偏好‘安静的品牌’,享受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优越感,‘别人不知道我在用什么品牌,但看着就是厉害’。过于显眼的品牌标识,是暴发户炫耀的丑陋模样。

早期消费得起无印良品的中高端群体,在其不断走红,被迫走向大众的过程中逐渐远离了。他们不再想要这个符号来彰显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阶层,甚至是急于摆脱无印良品的标签;而真正的奢侈品消费群体,又无法认可无印良品,毕竟设计和用料的精致程度远远够不上收藏价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