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完WeWork招股书,我们发现世界还是1950年的人说了算( 三 )
不过,在现有的收入结构里,WeWork的业务发展趋势与国内从业者认知也几乎保持一致:定制化,增加500人以上大公司比例;轻资产,通过Powered by we等业务减成本增收入;标准化,反复打磨24个月成熟产品。
(图:WeWork24月产品模型成长周期)
第二,WeWork是一家大公司。但是,到底多大呢?
国内的共享办公选手觉着公司发展到1000人就得赶紧控制规模,WeWork招股书公布的员工数是12500人,其中7500人在美国。如果跟国内的选手对比,这个规模至少大十倍,但是拿它千亿的估值来看,国内top10的互联网公司或地产公司人数不比它少。
那么,从人员比例上看,WeWork到底是一家什么属性的公司呢?
从招股书公布的数据看,12500人里有1000个工程师,500个设计建筑师,2500个社区经理。
显然,WeWork既不是一家纯粹的科技公司,也不是纯粹的地产公司,如果非要贴个属性,WeWork一家大型的服务类公司。
第三,WeWork还在亏损,但它不能停止扩张?
推荐阅读
- WeWork招募房地产老将担任新CEO,本月18日上任
- WeWork招募房地产老将担任新CEO 本月18日上任
- 超级独角兽WeWork为什么会出问题?(下)
- 一周内3家软银系创业公司被曝高管离职,WeWork后遗症终于显现
- WeWork调整业务规模 裁员约2400人
- 撤回上市申请后,WeWork的下一步?
- WeWork考虑关闭中国的办公空间
- 软银80亿美元拯救WeWork,共享办公与软银“神话”同时破灭
- 软银接手后的WeWork:计划裁员4000人 占全球员工30%
- 孙正义17亿美金“赶走”wework创始人:烧钱抢市场的逻辑行不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