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误读了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 二 )

在日本传统工艺界的定义中,只有描绘平民百姓生活的木刻版画才是浮世绘。作为浮世绘版画的工艺世家、高桥工房的第六代传人,高桥由贵子在展览发布会上介绍了浮世绘幕后的创作机制和制作工艺,同时,她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者董炳月以及作家许知远就浮世绘的渊源、浮世绘与中国传统艺术和近现代生活的关系展开了对谈,试图引领观众发现浮世绘作品中的意义表达。

我们如何误读了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

“生生·浮世之光:浮世绘大展”发布会对谈现场,左起许知远、高桥由贵子、董炳月,图片来源:ZENA帕哈

在江户时代,一幅浮世绘的价格等于一碗荞麦面

如何理解距今400年前的浮世绘?这或许要从理解相关词汇在中日文中的不同语义开始。董炳月指出,许多浮世绘作品的名称都与人们常规的理解不同。譬如,葛饰北斋的名作《神奈川冲浪里》看似画的是冲浪场景,但实际上与冲浪无关,而是“在神奈川海面上,浪的背后看到的富士山”;另一位浮世绘大师歌川广重的代表作《东海道五十三次》并不是指画家前往东海道53次,这里的“次”是“驿站”的意思,也就是旅途中的53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