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降息来了?LPR新机制出炉,央行力促实际利率下行( 四 )

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提高LPR的市场化程度,发挥好LPR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LPR改革将如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此前,银行信贷利率主要参考贷款基准利率,是在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根据企业资质来决定下浮和上浮,以及上浮的程度,且有贷款基准利率的一定倍数(如0.9倍)设定隐性下限。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央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甚至降低公开市场操作利率,都难以直接惠及到信贷市场,难以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

但在本次改革后,央行宣布各银行应在新发放的贷款中主要参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定价,并在浮动利率贷款合同中采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作为定价基准,且不得通过协同行为以任何形式设定贷款利率定价的隐性下限。

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双轨制”的问题被打破,此后银行信贷利率降参考市场利率(LPR)而非贷款基准利率,而LPR又根据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MLF)加点形成的方式进行报价。这也就表明,如果央行降低了MLF利率,那么LPR利率降极大可能随之下调,那么信贷利率也会随之下调。

推荐阅读